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抗日战争与上海”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举行

时间:2025-09-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查建国 陈炼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8月21-22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迎来80周年之际,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上海市历史学会主办,《史林》编辑部协办的“抗日战争与上海”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举行。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党政办公室主任邵建,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叶斌分别致辞。开幕式和主旨发言环节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张秀莉主持。

在多维挖掘中深化上海抗战史研究

邵建表示,上海在近代以来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抗战期间同样扮演着关键角色。上海不仅是中国抗战的重要战场之一,也是战时中国与国际沟通的枢纽,不仅有中国军民英勇抵抗日军侵略的壮烈事迹,亦有经济、文化、情报等战线上“没有硝烟的斗争”。要继续厘清上海如何为中国抗战作出贡献,抗战如何改变上海并赋予其在战后的新面貌等值得史学界深入挖掘的学术富矿。

叶斌认为,抗日战争深刻改变了上海的城市格局、精神气质和发展道路。应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多个角度出发,不断创新研究路径、拓宽研究视野,推出研究成果。

在主旨发言环节,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熊月之、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吴景平、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党委书记瞿骏教授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徐涛分别作主旨发言,他们围绕上海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理论思考与案例研究展开研讨交流。

熊月之作题为“上海盟侨集中营与华洋关系嬗变”的发言。他表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占领当局在上海先后设立17处盟侨集中营,关押盟侨六千余人,这是影响极大的世界性事件,也对上海社会华洋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英美等国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宣战,上海盟侨集中营的建立,颠覆了英美等国侨民先前在上海的地位,盟侨与华人社会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突兀而来的集中营生活,让英美侨民得以严肃地、平静地审视他们与华人社会的关系。华人社会对于集中营盟侨的无私救助,华人在与盟侨相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勇敢、友善、仁爱、诚信、无私的高贵品质,深深地让盟侨折服、感动。经过盟侨集中营兴废的这一苦难事件,意外地让上海华人社会与盟国侨民不但成为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共同获胜的战友,而且在情感方面空前地拉近了距离。

进一步深化对上海抗战历史的认知

吴景平作题为“确立正确二战史观、推进抗战史研究”。他表示,中国独立坚持抗击日本侵略军,是东方唯一的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场仍然抗击着日本陆军主力和部分海空军事力量,继续发挥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作用。吴景平以详细史料解析了抗战中中国政府的和战抉择与国际关系,以及中国与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吴景平提出,抗日战争史是二战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战史的研究和书写,应充分体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的地位与付出,同时要体现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团结协作——各国求同存异,决心将反法西斯战争进行到底,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在军事方面,都确认了全力对付德意日法西斯的最终战略;亚洲、欧洲和非洲地中海等战场互相配合,相互支援;在经济方面,各国相互援助,保证了战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瞿骏作题为“以甲午为尺度——五十年视野里的抗日战争”的发言。他表示须以长时段视角,从文明形态出发理解中国抗战。甲午战争后,知识分子对如何赓续中华文明亦有诸多思考,抗战正是中华文明形态加速形成的关键枢纽。抗战时期,在抵御外侮、保家卫国的时代主题下,中国人的国家主权和统一意识日益增长。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具有中流砥柱作用,将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密不可分。这一过程不仅推动了民族解放事业的胜利,更通过创造性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了具有现代性的中华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先进文化孕育、输入和传播的窗口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上海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徐涛作题为“抗战英烈的国家纪念——以萧特为中心的论述”的发言。他认为,美国飞行员萧特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首位为国殉难的外籍烈士,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其英勇就义不仅当时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日后更成为中国作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重要个案。报告系统梳理了萧特于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中的殉难过程,深入探讨其在中国所获得的国家纪念,及其背后的政治象征与社会意涵。徐涛提出,萧特以生命践行人道主义精神,其个人牺牲不仅被铭刻于中国的国家记忆中,更成为中国抗战史中不可或缺的跨国维度象征。

在两天会期里,来自全国各地的50余名专家学者分9个小组开展学术交流。与会学者围绕“中国共产党与上海抗战”“战时上海的军政外交”“战时上海的经济”“战时上海的市民生活与城市空间”“战时上海的社会治理”“战时上海的医疗与救济”“战时上海的文化与教育”“上海抗战与全国抗战”“战后问题与上海”等九个主题展开报告与评议,从多重维度与多元视角探讨抗日战争期间上海在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所扮演的复杂角色,及其对中国抗战全局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产生的重要影响。进一步深化对上海抗战及战时上海的认知,更清晰地展示了抗日战争为何不仅是中国的民族解放战争,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者们在讨论中进一步凝聚共识,表示上海与抗日战争史的研究仍然有广阔空间,须以更扎实的研究、更开放的对话,向世界讲清上海抗战、中国抗战的历史逻辑与世界意义。

(编辑: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