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湖南讯 近日,湘潭大学哲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代湘发出一封倡议书,号召社会各界精英倡议重建碧泉书院。
在陈代湘看来,碧泉书院作为岳麓书院学术之源,在历史文化上的影响不亚于岳麓书院,如今二者的命运截然不同。如文脉不存,将是湖湘文化的遗憾。对此,他提议依托湘潭大学的学术底蕴,开创碧泉书院新发展的构想,并提出相关详细执行方案。
附:重建“碧泉书院”倡议书全文
社会各界同仁、朋友:
位于湘潭碧泉的“碧泉书院”,是南宋最早的理学学派——湖湘学派创始者胡安国、胡宏父子创立的书院,目前古书院已毁,但遗迹尚存。
在南宋时期,碧泉书院影响非常大,张栻、彪居正、吴翌等人就学其中,史称“衡岳湖湘之学,皆起于此。”张、彪等人学成之后,传胡氏之学于岳麓书院,促成了岳麓书院在文化上的辉煌。碧泉——岳麓,山水相连,成为当时全国读书人向往的学术圣地,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说当时的士子学人“深以不得卒业于湖湘为恨”。
山有岳麓,水有碧泉。岳麓书院一直以来兴旺发达,现在更是成为一张闻名全球的文化名片,而作为岳麓书院学术之源的碧泉书院,虽然历代皆有修葺,但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遭到拆毁,让人痛心!碧泉书院在历史文化上的影响不亚于岳麓书院,但在当代二者的命运却形同霄壤。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地理位置之异,岳麓书院居于繁盛风景之所,而碧泉书院则处于边远偏僻之地;二是学术传承之别,岳麓书院与现代大学(湖南大学)结合,学术传承让世人注目,而碧泉书院未与现代教育体系接轨,薪火不传令世人扼腕。
文脉不存,是湘潭之不幸,更是湖湘文化之大憾!
改革开放,国学复兴,从高等学府到市井百姓,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人们对国学充满了深深的期待。国学复兴,湘人有志;碧泉重建,吾辈有责。我们向社会贤达、政商要人、学界翘楚等各界精英倡议重建碧泉书院。依托湘潭大学的学术底蕴,开创碧泉书院发展新历史。
赓续千年厚文脉,再写湖湘新篇章!
一、重建书院的重要价值与必要性
1.立湘潭文化“新地标”,建设“精美湘潭”
易经有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乃是一国一城兴旺的底蕴所在。近代湖湘,豪杰辈出,究其本源,乃是有经世致用的湖湘文化做支撑。碧泉书院是湖湘理学和湖湘文化之源,是湖湘文化的一块金字招牌,是无比珍贵的无形资产。
书院就是中国传统的“大学”,现代大学要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就需将传统书院的底蕴与优势发挥出来。依托湘潭大学,以湘潭大学哲学学科为核心,整合全校相关学术资源,面向全社会,共同把碧泉书院办成现代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在传统学术研究、文化传承创新以及文化传播等领域,期望形成长沙有岳麓书院,湘潭有碧泉书院的格局。岳麓书院以山闻名,碧泉书院因泉彰显,一山一水,互补互生,推动“精美湘潭”建设,打造文化湘潭“新地标”。
2.造湖湘文化“新名片”, 提升“文化自信”
随着“中国崛起”,一洗百年耻辱,传统文化从饱受质疑批判到不断复兴光大。返湖湘学派之本,开当代文化之新,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与担当。
当代学界对湖湘学派的挖掘,对湘学的弘扬,首推湘潭大学哲学学科。湘潭大学早在2001年就成立了“湘学研究所”,聘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原院长方克立教授担任所长,后因方教授年事渐高而任名誉所长,湘潭大学陈代湘教授接任所长,连续出版《湘学》辑刊。方克立教授、陈代湘教授共同主编的《湘学史》(上下卷)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全国原创著作奖。陈代湘教授主编的《湖湘学案》(上中下三卷)获湖南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同时,湘潭大学湘学研究所成员持续研究和撰著出版湘学研究丛书,发表湘学研究论文数百篇。曾任教于湘潭大学哲学系多年的王立新教授出版《胡宏》、《开创时期的湖湘学派》、《从胡文定到王船山:理学在湖南地区的奠立与开展》等著作,都是国内较早对湖湘学派整理与挖掘的力作。
湘潭大学哲学系拥有各类学科平台,有哲学博士后流动站、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哲学省级重点学科、湘学研究所、易经哲学研究所、湖南宗教研究与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等等,师资力量强,学术交流活跃。哲学系已有的各类学术平台都可以融入书院的发展规划,我们计划打造:碧泉书院国学研究中心、碧泉书院湘学研究中心、碧泉书院易学研究中心、碧泉书院宗教学研究中心、碧泉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等各类研究机构。湘潭大学哲学系现有湘学研究、国学研究、社会工作研究等学术团队,成果突出,基础扎实。以湘大哲学学科为龙头,整合全校以及校外相关学术资源,可以为建设碧泉书院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碧泉书院的重建,将会成为湖湘文化的一张新名片,在国学复兴的时代浪潮下,推动湖湘文化走向新的辉煌。
3.做“文化产业”大文章,引领社会文化发展
响应湘潭市委、市政府打造湘潭“三山两水一湾”(韶山、昭山、隐山和水府庙、湘江旅游带和窑湾)的规划。以韶山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已经天下共知,而以隐山为代表的学术文化却是刚刚起步。重建碧泉书院,能为隐山开发注入精神与灵气。“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隐山不高却享誉海内外,仰仗于周敦颐、胡宏、张栻等湖湘先贤的英名与事功。有了碧泉书院的隐山,才找到了她的文化之根,灵韵之魂。重建后的碧泉书院,可以利用其古色古香的院落、书香氤氲的气氛,打造成长株潭地区最有影响力的高端文化论坛、国学培训、各类会议召开的重要场域。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湘潭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能藉此做大文章。发挥书院的文化产业功能,也是推动传统文化现代转换的重要举措。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博物馆、纪念馆的陈列物,更要在书院文化书香的浸润下,让参与的主体都能受益于传统文化,感恩于传统文化,而这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代不乏人的活水源头。
4.推湖湘文化全球传播,对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对于文化而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结合国家“一带一路”新战略,碧泉书院可成为对外弘扬湖湘文化的新引擎。湘潭自古文人荟萃,商贾云集。“金湘潭”曾以兼容博大的胸怀,迎接着南来北往的各国商客,也成就了“药都”、“粮都”、“伞城”、“槟榔之城”、“文化名城”等等美名。由于伟人毛泽东的缘故,湘潭在非洲、亚洲不少国家中有很大的知名度,这是我市对外宣传,提升影响力的重要基础。实体书院的建立,有利于将既有优势具体化,扩大湖湘文化在国外的影响,不断提升我市对外开放的水平,提升我市的国际影响力。推动湖湘文化“走出去”,这是“中国崛起”过程中,建构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与重大战略,碧泉书院有责任,有能力承担这项使命。书院依托高校的学术底蕴与科研优势,发挥湖湘经世致用的传统,能在文化传播,社科普及,文化输出等方面做出新的成绩与亮点。
二、运作思路与具体计划
第一、三种重建方案。
第一种方案,原址重建。优点:在原址恢复古书院,书院建设与历史遗迹保护成为一体,慰藉了人们对原址历史文化的怀念之情。缺点:后续发展不足,无法融入现代教育体系,这是碧泉书院现代转型的最大瓶颈。
第二种方案,迁址重建(迁入湘潭大学校园内)。优点:融入现代教育体系,后续发展前景好。依托湘潭大学现有的教育资源与平台,打通书院与大学隔阂,发挥书院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的功能。书院迁址重建,历代皆有先例,而且会成为书院发展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大事。缺点:离开了原址,可能会让人感到失落,同时,对遗址的保护也不好处理。
第三种方案(强烈推荐),双院区重建。此方案综合兼顾上述两种方案的优点,经与多位湖湘文化专家以及地方文史专家沟通,大家认为此方案最具现实可行性和持续发展能力,而且具有突出的特色和独特的发展优势。具体设想为:
1. 在碧泉书院遗址上恢复书院古建筑,配合湘潭市隐山文化开发和湖湘文化园建设,辟为湖湘文化展览馆,兼为碧泉书院研究院,书院建设与历史遗迹保护成为一体,同时也可慰藉人们对原址历史文化的怀念之情。碧泉书院原来建筑规模不大,而且有老图片可以仿制,恢复不难。另外,在恢复的古书院旁边修建会议场所和会议住宿场地,可定名为“春秋书堂”,供举办各种会议以及国学和企业培训使用。
2. 在湘潭大学校园内重建碧泉书院本部(古建筑群式样),融入现代教育体系,依托湘潭大学现有的教育资源与平台,打通书院与大学隔阂,发挥书院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及社会服务的功能,招收国学硕士、博士研究生,承担国学培训、举办各种学术会议等任务。湘潭大学现已新征600亩土地,而且校园西边是丘陵地带,有无限的扩张空间,可为重建碧泉书院提供建筑用地。
3、重建后的书院,立一块永久性的石碑,铭刻《重建碧泉书院记》,记载重建书院的情况。出版《碧泉书院志》,尊重历史,将碧泉书院的历史发展、重建情况以及山川形胜、学术状况等各种具体细节,详细记录,并配以图片、照相等各种资料,永久流传保存,让后人对书院有非常清晰的了解。
4.重建后的碧泉书院,两个院区距离不远(30公里,有高速公路相通),一个在市区大学内,一个在清雅风景区,大学院区充分利用湘大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及社会服务的优质资源,碧泉院区承担保护遗址、展示湖湘文化、参观游览、配合大学校区承担国学培训、举办各种学术会议等任务。未来的国学培训和各种学术会议可以先在碧泉书院的大学院区举行,然后再到碧泉院区继续,把市区大学的学术资源和碧泉的清雅意境融为一体,把碧泉书院打造成长株潭地区最具特色的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国学培训中心和会议中心。
第二、成立实体机构
书院重建,是文化复兴的大事,需要精兵强将来谋划,更需要持续恒久的学术研究作支撑。可综合参照湘潭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的建构模式以及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的运作方式,成立实体机构,“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与湘潭大学哲学系合署办公。拟邀请清华大学国学院教授陈来先生担任书院名誉院长,按照大学二级单位的建制,由湘潭大学资深教授担任学术院长,觅政、商界在重建中贡献大的合适人选担任行政院长,视发展需要设学术副院长、行政副院长、行政管理人员若干名,书院设一定数量的专、兼职教授以及特聘教授岗位,以湘潭大学哲学系师资为核心教师队伍,整合历史、文学以及全校乃至校外相关师资力量。以岳麓书院为标的,逐渐把碧泉书院办成现代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播、国学培训的实体书院和重要基地。
第三、创新研究生招生和培养机制
依托湘潭大学哲学系一级学科硕士点、一级学科博士点以及博士后流动站等学科平台,自主设置国学硕士、博士学位方向(一级学科学位点允许自主设置学位方向)。同时,招收国学博士后研究人员,设立文化产业管理等方向的硕士,招收国学与文化产业等方面的研究生。碧泉书院的招生以研究生为主体,综合中国哲学、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历史、文化产业等专业研究方向,培养国学、文化产业管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2016年12月,湘潭大学哲学系与湘潭市委宣传部共同举办了首届隐山论坛之“湖湘学派与湖湘文化”全国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的百余名专家学者齐集湘潭,上隐山、观碧泉、觅遗址、仰先贤,呼吁让碧泉学术发扬光大。
在“中国崛起”的大背景之下,国学复兴乃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天下大势。重建碧泉书院是我省文化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是湖湘学派当代发展的重要节点。建设碧泉书院,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壮举,是功在当下,福泽千秋的义举。真诚期待有眼光,有情怀,有担当的社会各界人士大力支持,鼎力相助!一起加入重建书院的行列,一起走进民族文化复兴的伟大征途!
湘潭大学哲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