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以“正确把握五个关系”为长江经济带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他强调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新路子。
洞庭湖区在长江经济带发展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目前水域面积萎缩及水质富营养化严重,区域性、累积性、复合性环境风险较为突出,其中农业粗放增长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尤其值得高度关注。时至今日,洞庭湖区农业氮肥投入强度仍超出国外公认安全上限,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不到0.55,畜禽水产养殖造成的水污染问题严重,部分农村地区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尚未得到妥善处置。因此,在协同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大力推动洞庭湖区农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至关重要。应对这一挑战,必须按照“产业模式生态循环、要素投入精准环保、生产技术集约高效、质量标准规范完备”的要求,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重构洞庭湖区农业发展体系。
——以“三产融合”为途径,建设绿色农业产业体系。
洞庭湖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最大水稻种植区和棉、麻、油、猪、水产等重要生产基地,应进一步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加快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和生态农业基地建设,打造湖区特色地标品牌,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利用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做好农产品精深加工文章,推进种养加结合化、工农业复合化、产品有机化、废物循环化,培育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积极促进农业与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有湖乡特色的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建立环洞庭湖旅游战略联盟,联手打造“湖乡风光游”。加快发展电商农业、分享农业等农业新兴业态。通过构建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巩固提升洞庭湖区作为全国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地位和作用。
——以“双零行动”为重点,形成绿色农业生产体系。
种植业方面,推广节约、生态型种植技术,以精准施用实现化肥、农药、农膜等生产要素零增长。“十三五”期间,完成测土施肥技术全覆盖,提高化肥利用率,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开展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探索秸秆、废弃农膜等的资源化利用途径,鼓励秸秆建材、秸秆压块燃料、秸秆粉碎还田、秸秆发电等利用模式。养殖业方面,推广规模、循环型养殖技术,以循环利用促进畜禽污染物零排放。“十三五”期间,完成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畜禽养殖分区管控目标,实现集约生态养殖。推广生猪发酵床等零排放技术,以有机肥、沼气生产为重点,提高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规范水产养殖行为,禁止天然水域投肥养殖,实现池塘健康养殖、渔业用水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加快形成“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确保洞庭湖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
——以“集成应用”为目的,培育绿色农业技术体系。
以问题为导向、应用为目的,开展农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力争在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等方面取得关键技术突破,力争在重金属污染土地治理恢复保育、节水保粮、生态循环发展等方面实现技术集成突破。注重低碳环保、节本增效,加强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同,研究提出适应洞庭湖区的农业绿色技术综合解决方案,并强化推广应用。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化其绿色发展意识,引导提升绿色生产技能、经营水平和创业能力。建立健全绿色指标、技术规范和生产操作规程。通过着力推动绿色技术模式的构建,支撑形成绿色农业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
——以“互联网+”为手段,建立绿色农业监测体系。
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通信、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构建洞庭湖区农业资源环境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交流平台,广泛传播绿色农业技术,实现农业生态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共享。启动洞庭湖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重大专项,以“互联网+”为手段,推动评估技术持续升级,实现农产品产地环境因子特别是农地和农用水中风险因子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的摸底排查与关键控制点评估。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化现有安全监测和风险评估平台资源,形成分工明确、定位清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网络,实现安全检验检测范围覆盖产地环境、投入品、农产品及其生产全过程。通过“互联网+”技术的植入,为洞庭湖区农业的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系湖南省社科院区域经济与绿色发展研究所所长、绿色发展研究团队首席专家,研究员)
(来源:湖南日报 ,2018年05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