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负起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使命
新中国70年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暨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三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沪举行
5月4日,上海社会科学院主办的“新中国70年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三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外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轩传树研究员作总结。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黄凯锋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科研成果传播办公室主任汤蕴懿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王中美研究员先后主持理论研讨会。
轩传树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进程当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献,为繁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明确了发展的思路。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真学问、大学问、好学问,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当中,自觉确立并强化政治意识、阵地意识、责任意识、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总结经验,讲好中国故事
时代不断发展,理论必须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蒲国良教授表示,构建主流话语体系是一个艰苦复杂的过程,主流政治话语必须与时代合拍、与大众合群,否则就会丧失生命力。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有掌握了群众,才能变成物质力量,才能为群众所运用,才能有生命力和战斗力。在一个多元社会里,须正确处理好主流意识形态与多元社会的关系,立足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积极引导、凝聚共识。
安徽省社科院党组成员、《江淮论坛》主编沈跃春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升到“培根铸魂”的战略高度,深刻揭示了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性、人民性、实践性、导向性,并从时代、人民、精品、明德四个方面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了“四个坚持”新要求。这“四个坚持”新要求抓住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关键和根本。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谭扬芳研究员表示,70年的伟大实践,积累了十分宝贵的历史经验,奠定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实践基础和科学依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智库建设,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哲学社会科学的发达,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室理论处处长李双伍认为,总结基层经验,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方向、源泉、动力与未来所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关注关心基层群众的冷暖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核心与方向,基层群众是中国故事源源不断的活水,正确认识和争取基层百姓的广泛支持是讲话中国故事的力量支撑,讲好基层百姓的故事是中国故事为世界接受的关键所在。只要我们深深扎根基层,服务基层,中国故事就一定能得到国际社会更广泛的理解和认同。
人民日报社《学术前沿》编辑部主任郑韶武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面对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须要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要抓住经济建设这个兴国之要,追求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还在不断增长。我们要有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坦然面对发展中的问题,自信地讲述中国的故事,并在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征途上,在走向世界文明的舞台中央的路程中,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立足时代,把握百年变局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授陈学明以“五四运动”100周年为切入点,谈及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进程,提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发展须继承“五四运动”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进入我国为起点的。五四运动的思想内涵非常丰富,在不同时代,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阐释其思想内涵,因此,根据当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现状来说,我们仍然非常有必要继续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杨根乔研究员表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研究价值的本质和根本要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人民需要的学问。这就需要我们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学术理想,将个人学术追求与党和国家或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民族振兴建言献策,为国家富强运筹韬略;坚持以精品力作奉献人民。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研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二是必须坚持与时代同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聆听时代声音,回答时代问题,引领时代发展,把当代中国人的精彩生活表现好、展示好,把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三是必须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推出更多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或精品力作,为新时代中国更加出彩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为人类文明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原所长王世伟研究员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阐述了基于生动实践的中国公共图书馆理论创新。王世伟表示,中国公共图书馆的起步与发展是在鸦片战争之后。1978年开启的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为现代图书馆的建设开辟了崭新的境界。中国当代图书馆丰富而生动的实践,正在不断丰富发展图书馆学原有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维度。当下,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也正在推进公共图书馆的不断创新与进步。可以说,中国当代公共图书馆的每一次新理念、新发现、新应用、新服务,很可能都会改写图书馆学的教科书。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郝宇清表示,中国政治学应是关注人的政治学。
上海社会科学院《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常务副主编曹泳鑫研究员表示,新形势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身上肩负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推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责任和使命。与此同时,我们还应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使教育回归对人心和人格的塑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总编胡键研究员认为,构建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需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的基础是理论体系,而理论体系的基础则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构建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需要培育中国自己的战略理论家。理论家是理论体系的创立者、学科体系的构建者、话语体系的创造者;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要正确把握中国本土传统、国际学科前沿、哲学社会科学未来的发展趋势之间的关系,既不能复古,也不能机械地回到刻板化了的传统学科体系,更不能排斥世界上哲学社会科学的新思想、新观点,以及国际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最新成果;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要善于吐故纳新。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校副校长叶福林表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不负时代、不负人民,肩负起培根铸魂的时代重任。为此,我们应做到:坚持守正创新,把准研究方向。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又要随着时代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创新发展;把握时代脉搏,回应实践需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步伐,解答时代课题,回应实践需求,切实担负起记录书写讴歌新时代的重要使命;站稳人民立场,表达人民心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强化质量意识和精品意识,发扬学术民主,推动学术创新,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明德引领风尚,展现人格风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以德立身立言立学,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和高尚情操为社会作出表率和示范。
面向未来,引领时代发展
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徐光寿阐述了自己对于红色文化的共性和个性的看法:一般来说,红色文化应具备四个方面的内涵,即人、物、事和魂。人指的是革命领袖和革命烈士;物也指文物;事,指红色故事;魂,指红色精神。徐光寿提出,我们对于红色文化共性方面的研究已经有了许多重要成果,但在个性探索上,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化。
上海市社科联《探索与争鸣》主编、副编审叶祝弟表示,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国家的重大战略的提出,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供了新命题和新挑战,开展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现代关怀的跨学科研究迫在眉睫。作为立足于日常生活的综合性期刊,我们可以针对其学术评价体系的特点,构建学术共同体、思想共同体和情感共同体的三位一体的超级学术共同体。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赵蓓文研究员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举办为例,进一步阐释了民间外交中的中国故事。赵蓓文提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为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推进实施上海四大品牌战略,实现进出口的平衡等作出巨大贡献。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也是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重要渠道,它的举办为实现中国沿线国家贸易投资协同发展,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享经贸发展的红利奠定良好基础。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彭德雷认为,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数字贸易也随之迅猛发展,数字贸易已成为目前阻碍中美贸易协议达成的仅存为数不多的几个障碍之一。如何满足国际间不同的利益诉求,在谈判中把握5G时代重点的话语权,是促进中国数字贸易更好发展的重要环节。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赵方杜表示,未来人民调解可能会在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转型中担当更重要的角色,我们也将通过这种方式提高社会治理的法治化、专业化的水平,打造出一个真正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的格局。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鲁传颖认为,国家网络空间治理体系建设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如何加强共治,保证网络安全,以及提高网络空间未来全球知识共享和对全球的文明做出贡献,还需要我们对于界限和具体的规则做更深入的研究和调查。
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马丽雅结合西方关于中国道路研究的百年流变,提出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依然是未尽的事业,下一个百年中,中国道路应怎样发展也依然是个未尽的话题。中国道路对于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的追求,将在展现东西方发展道路多样化的同时,提供一份中国式的答卷。在这个过程当中,既离不开中国道路结合自身的独特性和世界的共识性的进一步的完善,也离不开东西方进一步的交流,以及在清醒认识西方学者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查建国 夏立 仝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