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地球表面71%的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宝库”。早在史前人类就已经在海洋上旅行,从海洋中捕鱼,以海洋为生,对海洋进行探索,海洋文化博大精深。在建设海洋强国的今天,我们更需要深入地了解海洋文化,挖掘海洋文化,弘扬海洋文化。
日前,由福州大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研究院”主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承办的《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丛书》首批成果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学界、政界、媒体界近百名代表与会。
4个国家、10所高校学者合力完成
当人类从陆地跨向海洋、在海域上进行大规模的活动的时候,一种不同与陆域生活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交往、人与自我的交往就此展开,打开了人类与海洋互动之后产生的新文明之门。丛书洋洋洒洒数十万言,讲述了上下数千年、纵横东西洋,领略人类突破陆地的极限、进入海洋之后的文明生产。
该丛书首批13本图书由来自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新西兰4个国家、10所高校的学者队伍完成,目前已由社会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丛书13本图书分别是《历史影像中的新西兰华人》《沉船、瓷器与海上丝绸之路》《19世纪槟城华商五大姓的崛起与没落》《从龙牙门到新加坡:东西海洋文化交汇点》《国际法新命题:基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背景》《东海海域移民与汉文化的传播——以琉球闽人三十六姓为中心》《明清海盗(海商)的兴衰:基于全球经济发展的视角》《朝贡贸易与仗剑经商》《海上看中国》《海洋与人类文明的生产》《海洋移民、贸易与金融网络》《环苏门答腊岛的海洋贸易与华商网络》《人民币区域化法律问题研究》。
挖掘民族海洋文化 探索海上丝绸之路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谢寿光社长对该丛书及作者团队给予高度肯定。他表示,该丛书既是学者们的成果,也为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智库,为中国海洋强国的实现做出了研究者应有的贡献。
主办方福州大学社科处处长高明表示,该丛书是多方合作的成果,同时响应了“一带一路”这一专题,时代特征鲜明。他表示,该丛书一定能如同春雨一般,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丛书主编苏文菁表示,该丛书在全球化的视野下,通过挖掘本民族海洋文化基因,探索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历史、经济、文化的关联,建设具有中国气质的海洋文化理论知识体系,达到与中国海洋强国相匹配的文明自信。
早日建立真正具有中国气派的海洋研究话语体系
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只有发展繁荣海洋文化,才能早日实现海洋强国的宏伟目标。
专家认为,中国海洋文化是一种和平的,发展的,与人类共荣的文化。我们可以从中华民族生存的空间环境入手,梳理东南沿海的海洋族群以及他们与其他地区海洋族群的关系,他们在国家号召“下海”的时候形成自己的族群个性;在主流文化阻止出海的时刻,依然以海洋个性“冒险”出海的精神。这是中华民族中最具海洋个性的群体。
了解中国的海洋文明尤其是中国海洋族群经略海洋的历史,是新时代每一个中国人的诉求。从长时间段、全景式地观察海洋与中国的关系,中国经济文化的重心经历了三次“向海”的发展历程。唐代中国始设“市舶司(使)”,在传统陆域经济之外有了海洋经济的因素;陆域被挤压的宋朝以“开洋裕国”为国策;元代中国打通了欧亚大陆两端的直接贸易通道。明清,主流社会采取保守的海洋政策,东南沿海的海商却冲破海禁,开启了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白银时代”。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推开了中国的南大门,中国经济文化的重心第三次奔流“向海”。
今天的中国,进入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新纪元,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现阶段任务。苏文菁教授指出,今天的中国人需要进行“三级跳”:跳出欧洲文化优越论的圈子,跳出中国农耕文化一元论的桎梏,跳出学科规划的小圈子,充分发掘本土的海洋文化资源,展现中国海洋族群悠久的历史和中国海洋文明厚重的积淀,建立真正具有中国气派的海洋研究话语体系。
(省海洋与渔业厅)
(来源:福建日报,2017年0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