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新时代长三角高校智库发展高端圆桌论坛在华东理工大学召开

时间:2019-12-25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查建国 夏立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夏立 实习记者 陈炼)12月20日,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新时代长三角高校智库发展高端圆桌论坛”在华东理工大学召开。华东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慧锋,教育部社科中心综合信息研究处处长王晓宁分别致辞。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杜仕菊教授主持论坛开幕式。

王慧锋表示,高校智库建设是我国智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智库应充分发挥学科齐全、人才密集和对外交流广泛的独特优势,立足各自的特色,为服务党和政府决策做好服务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好教育服务工作。高校智库应成为党和政府信得过、用得上的新型智库,并成为有较大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高端智库。高校智库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回应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期待。王慧锋认为,围绕着“新时代长三角高校智库发展”这一主题,展开深入交流和研讨,对我们深入学习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长三角高校智库服务社会、服务政府决策和服务高校发展的制度化探索,增强长三角智库发展一体化意识,最大限度地凝聚各高校智库工作者的智慧和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智库的作用是什么?王晓宁认为,一是耳目哨兵,是高层决策部门的“千里眼、顺风耳”,即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之事;二是参谋助手,就是提供决策、思想性的参考,提供对策建议,建言献策。这两大作用融合,为高层决策部门提供既能运筹帷幄之中、又能决策千里之外的精准专项报告。他表示,做好智库工作还需有政治站位高和政治敏锐性强两个意识,同时还要把握现实和问题这两个导向。2020年即将来临,高校智库应在国家的重大部署、重大节点方面预先作出设计;对国家经济形势发展和国际形势发展作出预判;要对社会发展中可能出现舆情作出研判。为此,亟需高校智库做好收集资料、做出数据分析等预期工作,为高层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咨询报告。

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副研究员丁炫凯,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浙江省舆情研究中心负责人蓝汉林教授,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强国战略与话语权研究中心负责人欧阳光明教授,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学生思想动态大数据研究中心负责人陈代波教授,上海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工作部部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建设研究中心负责人匡淑萍副教授,复旦大学团委副书记、团青年工作研究基地负责人王英豪,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钮松研究员,华东理工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汪斌锋分别围绕主题并依据各高校智库特色介绍了发展状况及今后发展路径。华东理工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徐国民作点评。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陈俊傲主持了专题发言。

丁炫凯介绍了“中国智库索引”开发的背景。2016年由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推出了南京大学的C智库概念,也就是CTTI。整个信息系统当时有三个目标:一是智库垂直的搜索,二是智库数据管理,三是智库在线测评系统。2018年,我们全面推出了PAIE的评价体系,智库产出、作品,包括决策咨询报告、智库活动、影响力的数据、专家打分,形成了定性定量相结合的一个评价成果。2018年,我们对CTTI进行了升级,开发进入了三期。2018年同时我们推出了智库云的概念,就是对不能在本地落实CTTI部署的,通过云的概念实现出来。

蓝汉林谈了“浙江省舆情研究中心”发展情况。2014年6月,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和浙江工业大学联合成立“浙江省舆情研究中心”。研究人员覆盖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共管理、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城乡规划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在浙江省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的领导和关心下,在学校党委的高度重视下,全体人员共同努力、克服困难、不断开拓,中心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2015年中心被中宣部舆情信息局增列为社会舆情直报点;2017年6月,被认定为浙江省新型高校智库;2018年入选浙江省重点培育智库。中心逐渐形成了省级舆情研究中心—中宣部舆情直报点—浙江重点培育智库“三位一体”的特色工作格局。

欧阳光明阐述了“上海大学强国战略与话语权研究中心”研究的方向。智库主要是围绕话语权以及话语权背景,围绕新时代强国战略的思路来设计的,分四个研究的主要方向:一是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二是经济全球化形势之下的世界经济发展走向,包括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形势;三是对国际舆情的总体分析;四是围绕“一带一路”进行综合分析。欧阳光明还对智库的研究提出建议:第一,智库不一定要全,但一定要有自己的特长;第二,管理上要实行项目主持人负责制,谁负责谁承担责任;第三,需加强与校内各个学科团队的协作,校际、校企合作做智库;第四,智库研究报告需得到相关方面的认可;第五,智库研究报告需有尽量多的报送渠道。

陈代波汇报了“大学生思想动态大数据研究中心”的研究工作。2018年6月中心正式运行。首先,中心与有实力数据收集的公司进行合作,由这些公司提供所需的数据信息;其次,全校内招标,组成团队,每个团队负责大学生思想动态一个专题进行数据分析,提出初步的分析结果;再次,中心在此基础上做研判,编写研究专报。经过一年半的运行,中心取得了十几个省部级以上的批示的专报成果。

匡淑萍分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建设研究中心”智库研究成果。体育智库建设与国家体育强国紧密相结合,是智库发展重要机遇:一是国家体育强国建设的布局;二是体育治理现代化;三是决策咨询制度化的建设,为体育智库平台奠定了良好的坚实的基础;四是从国家方面的顶层设计,构筑了体育智库支撑和保障。中心对智库建设的思考。一是坚持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二是加强协调谋求发展新格局要促进体育智库体系结构的协调;要推进官方体育智库高端化建设;要推动高校体育智库品牌化发展,提升影响力。三是注重绿色,实现可持续发展。四是扩大开放,拓宽发展新空间。五是共享,包括研究成果、信息的共享,还有政府部门数据整合平台的共享。

王英豪提到了“团青年工作研究基地”所做的调研工作。2014年9月,在团中央的推动指导下开始筹建研究基地,并于2015年依托复旦大学正式挂牌成立研究基地。基地理事会由团中央负责,复旦大学只是提供基地秘书处主持工作的人。青年智库在全国高校中团中央所建的智库只有这一家,由团委直属部门智库化运作,支撑理论研究和决策,由传播决策咨询转变为资政启民育人,工作定位就是围绕调研、研究、信息三个方面展开:一个是针对青年学生关注点、行为偏好、行动平台的对象研究;二是围绕重大时间节点,比如十九大、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等重要节点,包括中美贸易战等政治事件以及部分社会现象开展形势研判;三是围绕青年工作、学校发展等工作分析。

钮松对“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的智库作用作了阐释,他表示,研究所最早成立于1980年,智库研究是其中之一的工作。到2013年研究所参与上海高校智库建设并一步步发展起来。由于科研优势强大,研究所开始以教育部基地的身份进行实体化的运作,来推进上海高校智库建设。所以我们中东研究所既要接受学校的考核,也要接受教育部对基地考核。一方面,基地是中东领域“国家队”,通过基地来促进智库建设,14个高级职称人员拥有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很多,国际核心、国内核心、专著都很多,具有相当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中东研究所是国际关系片的,有很多的国际调研、国际交往相关的经验和能力,这当中我们有很多与外国人、外国智库、学界政界等全方位的互动,为我们写内参报告提供了很多一手信息。通过实体化的基地促进智库建设,这是中东研究所很大亮点。

汪斌锋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心”作了介绍,中心成立于2017年,智库领导主要是校党委书记兼任,将校内宣传部、学工部、人文社科处、校团委、信息办、马克思主义学院等职能部门优势资源整合,将科研和管理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中心着眼于高校的人才培养,聚焦高校办学方向,旨在把高校教育方向与国家发展的现实目标联系起来,实现“四个服务”。中心组织上海和全国的专家团队,对高校思想政治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教育主管部门专项的研究报告。中心成立以来获得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个专项报告获得省部级以上的领导批示,初步形成了一支高校思想工作领域的智库专家队团队。

徐国民表示,智库实际上聚集理论研究、决策咨询、人才培养、数据分析和专题报告这五大功能于一体专家团队。不过,高校智库也各有特点和亮点,均在在各自学科优势基础上建立的智库团队,为党和国家提供决策咨询专项报告。而高校的智库团队还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如何促进智库队伍建设与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有机融合,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汪斌锋主持自由发言环节,《红旗文稿》编辑部编辑高天鼎等作了发言。上海市高校思研会秘书长卢天琳作大会做总结发言。

卢天琳表示,加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色,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智库研究也要符合这一基本要求,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同时,智库建设需有创新意识,做到人尽其才、财尽其流,把每一项专项报告做好做准,发挥智库研究咨询作用,促进智库建设上台阶。同样高校智库还有教书育人功能,进一步发展高校智库独特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力量,在教书育人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推进马克思主义是对现实问题的一种关照。为此,要做好高校智库建设工作,更好地发挥高校智库资政育人的作用。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