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5月12日,由南京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办的“《南大区域国别研究》新刊发布会暨区域国别学论坛”在南京大学举行。外交学院党委书记崔启明出席会议。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的三十余位专家学者参会。南京大学社会科学处陈冬华主持发布会。
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陈云松副书记表示,加强区域国别研究是国家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南京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在理论创新、团队组织、刊物发展、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成为国内具有鲜明特色和影响力的区域国别研究机构之一。《南大区域国别研究》的创刊是南京大学推进区域国别研究理论创新和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南京大学将持续大力支持区域国别研究院的建设,力争早日建成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为推动高质量建构新型国际关系,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赵剑英代表出版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祝贺《南大区域国别研究》创刊,指出现在需要更加全面、系统、深入地了解世界,世界理解中国与中国理解世界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南大区域国别研究》聚焦学理,深入追踪世界主要地区和重要国家的区域国别学进展并进行比较研究,荟萃国内外区域国别研究成果和动向,努力尝试提供学科交叉融合的理论和方法,推动区域国别学的学术争鸣和思想碰撞。他表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将深化与南京大学的合作。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区域国别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翟崑祝贺《南大区域国别研究》创刊,强调“985”高校推进区域国别学发展的重要意义,认为区域国别学代表未来交叉学科的发展方向,以南京大学为代表的综合性院校具备形成人文、社科、自然、科学、技术大交叉的潜力,未来三五年将是区域国别类刊物大发展时期,区域国别期刊可以作为单独门类,建立单独的指标体系,构成区域国别学科的知识依托。
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北京语言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罗林代表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祝贺《南大区域国别研究》创刊。罗林表示,自区域国别学创立以来,国内最大的成就之一是就区域国别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达成广泛共识,希望《南大区域国别研究》为本类期刊体制改革提供动力,推动三大核心期刊评价体系转型,并基于区域国别学学科特点设定科学的评价体系。他同时对区域国别研究人员提出扎实培养自身研究能力、构建研究对象参照系、竭力提升自身理论水平等三点期望。
高校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联盟秘书长、中山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陈杰代表高校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联盟祝贺《南大区域国别研究》创刊,指出这是中国区域国别学学科史上的重要事件,相信南大区域国别学事业一定会蓬勃发展,为中国区域国别学的构建贡献南大范式。区域国别学学术期刊建设横贯“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意义重大,南大区域国别研究院主办的刊物学术思想浓郁、聚焦理论前沿,对区域国别学期刊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南京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王逸舟对各位领导和专家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围绕“如何让我们的工作有意义”这一思考,指出南大区域国别研究院主办的《南大区域国别研究简讯》与《南大区域国别研究》两份刊物致力于反映区域国别研究的最新进展与相关思考,希望以此推动区域国别学形成有别于政经法等传统学科的特色和新意,为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作出真正的贡献。
陈云松、赵剑英、崔启明、王逸舟共同为《南大区域国别研究》新刊发布揭幕。
专家解说环节由王逸舟教授主持。专家学者就区域国别学课程设计、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方向、南京的区域国别优势与可用资源、区域国别研究如何纳入多民族考量、区域国别学与支撑学科的互动、区域国别学方法论创新等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做出具有思想性、战略性和实操性的回答。
“比较区域国别研究”分论坛由陈杰主持。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杨提出区域国别学持续发展的动力问题,指出美国区域研究呈现出动力衰竭与重新寻找新方向的发展历程。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新闻学系副教授潘妮妮通过“非政治性”这一重要因素对日本地域研究进行考察,认为非政治性带来日本地域研究的方法论创新。
教育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二级调研员宗华伟表示,法国发展出“文化区域学”这一独特的区域国别学概念,受到本国历史积淀、国际智识、国家战略需求以及国际资金等因素影响。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方婷婷分析俄罗斯汉学发展的起源、现状和特点,表示俄罗斯的中国学兴起、发展与俄罗斯向外探索的进程紧密相伴。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魏涵从殖民遗产角度考察印度的区域研究,认为殖民经历对印度的区域研究、区域意识造成深刻影响。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李途分析了美国东南亚研究的初创、繁荣、低谷,以及危机与新生,表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东南亚学术研究独立于国家战略与对外政策研究。
中国的域外研究”分论坛由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张家栋主持。崔启明表示,白俄罗斯属于“新区域”和“新国别”的研究对象,中国的白俄罗斯研究要坚持中国特色、学术研究与实践并重、创新研究方法,以及实现研究评价多样化。
四川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陈波强调,需要辩证地看待他者与自我的关系,提出运用中国古代文明成就研究域外的路径,以实现文明互鉴。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长聘副教授许亮表示,非洲矿产开采造就了世界现代史的开端,21世纪中国与非洲矿业合作迅速发展为中国学者推进相关专题研究提供历史契机。
国防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虞群回顾中国的泰国研究历程,表示目前该项研究存在研究浅层化、学科交叉不足、基础研究有待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不足等问题。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婉潞表示,中国的身份差异决定了不同时期中国区域国别研究的路径、内容、范式和议题呈现不同特色。
“中国的周边区域研究”分论坛由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主任赵光锐主持。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孔繁斌表示,社会科学的两大作用是预测和控制,希望区域国别学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科学“不向前看”这一弊端,形成独特的研究视角。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郑先武认为,中国东南亚研究呈现研究议程多元化和国际化、研究视角理论化和规范化、研究队伍年轻化和跨域化等三个新趋向。
延边大学翻译跨学科研究基地主任卢雪花表示,内外交融成为东北亚战略研究新范式,强调区域国别学可以赋予中国东北亚战略研究新动力。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区域国别研究院金磊表示,将西南边疆民族区域纳入区域国别研究视野有利于知识创新,生态区域国别学蕴含丰富的研究潜能。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李聆群表示,南海问题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区域性实践,以及多学科参与等特点,区域国别研究可以为南海研究提供新的起点和学理基础。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周文星分析了台海局势现状与趋势。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加强区域国别研究契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南京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坚持基础研究与智库建设相结合,推进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面向有关重点国家、重点地域、重大问题开展学理探讨、前瞻性研究,以期形成具有南大特色的区域国别研究范式。《南大区域国别研究》季刊由王逸舟担任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其宗旨是聚焦于区域国别学的学理,在服务国家战略、学习前辈期刊基础上,围绕基础理论、基础方法与国际比较研究展开持续探索,推动区域国别研究的学术争鸣与思想交汇,为区域国别学理论研究创新和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贡献南大智慧。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