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研究

李江:中国的智库研究人员工资是个什么水平

时间:2018-07-18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李江

陈旧的办公室,油腻的饭菜,电脑里满满都是“特朗普对华政策方略”、“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研究”这些宏大命题,是中国智库从业人员的日常工作的普遍写照。刚毕业那几年,同学对这种智库不免有高大上的感叹,但随着收入差距的越来越大,智库从业人员越发自感“地命海心”(吃地沟油的命,操中南海的心)。

在中国,与大学的青椒(青年教师)一样,许多智库从业人员尤其是研究人员自我感觉属于社会(中)低收入阶层。面对难以企及的房价和物价,许多智库从业人员常常感到自己被“书中自有黄金屋”、“知识改变命运”这些曾被广泛认为是至理名言的警句所误导甚至欺骗。

当然,中国人普遍存在自我阶层认知偏差的现象。如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和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结果显示中国城镇居民普遍低估自己所属的阶层。

无法否认的是,中国智库研究人员的收入水平确实普遍低于企业同等级职务,也低于美国、英国等西方智库的标准。本文主要研究对象系智库研究人员。

01

中国智库研究人员工资合理吗?

时至今日,中国智库行业已达到了一定的规模。根据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制作的“中国智库索引”(Chinese Think Tank Index,简称CTTI)显示,截至2017年6月21日,CTTI收录来源智库共490家。然而,目前却并没有一份针对或者包含智库行业的薪酬调查报告。

根据笔者对智库行业的观察经验来看,一线城市高校和社会智库研究助理或助理研究员的薪酬大约为5000至9000元/月,副研究员大约为8000至13000/月,研究员则各机构差别较大。课题奖金各家机构不等,但普遍不多。党政军和社科院系统智库的薪酬结构更为标准化,相比高校和社会智库并没有竞争力。而企业智库和媒体智库则相对灵活且收入更具有吸引力。

笔者所知的阿里研究院、凤凰国际智库、瞭望智库的工资收入基本参照知名咨询公司的标准,明显高于智库平均薪资水平。不过,比起研究人员,智库行政人员的薪资水平就更低。

笔者统计看准网、职友集等就业网站的大数据结果显示,1年以下经验研究员的平均工资为6468元/月。由于智库所招聘的研究人员基本需要重点大学甚至是海归,就业城市为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且大多为社会科学中就业前景较好的专业如经济学(含金融学)、法学(主要指狭义的法律专业)、政治学(主要指国际政治)等,因此他们获得的起薪自然会比6468元/月平均线更高。

以经济学为例,根据职友集数据显示,相关专业应届毕业生平均起薪为8870元/月。而重点大学的法律专业毕业生,进入律师事务所拿到9000元/月以上的起薪也属正常。可以说,在薪资上中国智库对优秀毕业生没有吸引力。

更为重要的是,比起企业,中国智库的职位晋升和涨薪空间和速度也都完全处于劣势。以对人才吸引力日渐下降的四大会计事务所为例,薪酬较低的毕马威和安永,在第三年平均薪酬也能达到16000元/月。

而在其他行业,在北京拥有三年经验的研究人员的平均薪资大约在12794元/月至16211元/月这个区间,律师大约为13097元/月。如果工作经验在五年以上,其他行业与智库研究人员的薪资差距将更为明显。

为了避免过于刺激智库同行,笔者不愿进一步披露相关数据。结论是,随着工作经验的增加,智库研究人员与企业的薪资差距也会随之增加,且智库研究人员的薪资天花板更是远远低于企业标准。

02

西方国家智库工资还不错

那么,西方国家智库薪资水平如何?笔者综合PayScale和Glassdoor的数据显示,美国研究助理的平均薪资大约是3800美元/月,而三年后薪资可以达到4500美元/月。研究员的平均薪资大约是5000美元/月,资深研究员的平均薪资为6000美元/月。

那么,四大会计事务所的薪资水平如何?笔者整理了四大会计事务所之一的安永美国的薪资结构表。从起薪和薪资发展空间来看,美国智库并不比四大会计事务所逊色多少。尤其考虑到美国更为完善的税收体系,美国智库研究员的薪酬竞争力还算比较强。

在英国,笔者根据Indeed和Target Jobs的数据显示,助理研究员的起薪大约为25000英镑/年,研究员的薪资大约为31000英镑/年。

根据笔者在英国的生活经验和研究来看,英国智库与其它行业的收入差距比较小,笔者特意整理了安永英国的薪资结构表,以供比较。

总而言之,英国高校和智库从业人员工作五年以上,基本能达到中产阶级的收入水平。加之英国是福利国家,医疗完全免费,除伦敦、爱丁堡等个别城市的市中心及富人区以外的区域房价也还能承受,智库研究人员的收入水平还算比较可观。

03

中国智库工资为何这么低?

根据笔者总结,中国智库研究人员工资低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首先,中国智库普遍缺钱。党政军和社科系统等有政府背景的智库资金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支持以及部分外部课题收入,高校智库和社会智库主要依靠课题收入和社会捐赠——高校智库拥有政府财政支持。除了少数智库获得充足的财政支持和社会捐赠以外,大部分智库的资金状况并不乐观。尤其是中国智库募捐能力和产品开发能力极弱,这就导致他们对财政和课题的依赖度过高,募捐能力强的智库则有收入不稳定之虞。

其次,中国智库薪酬体系僵化。官方智库、高校智库和社科院智库由于受到僵硬的编制薪资结构限制,在人才的薪酬设计上缺少灵活性,经常遇到有钱也不能发给研究员的窘境。

第三,中国智库对人才重视程度不够。如果一家机构认为人才足够重要,他们一定会想方设法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但问题恰恰在于,中国智库认为研究人员供大于求,也不认为研究人员的价值有高到需要参照市场标准。许多智库宁愿把钱花在办会上也不愿意发给研究员。众所周知,中国智库研究能力和质量虽然不高,但办会的热情却十分高涨。办会虽然烧钱,但比较容易过财务那一关,也能取得比研究本身更大的社会影响力和行业影响力。一场会议下来,嘉宾的发言就能形成多篇政策简报,比埋头研究产量更高。

04

中国智库不能靠贩卖情怀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智库行业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大家也很清楚地看到智库行业存在的许多问题。收入只是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智库既然需要吸引人才,那就必须提供优良的环境。智库既然是智慧集中地,就不能成为那些找不到更好的工作而来智库的人的容纳之所。智库更不能抱有靠贩卖情怀来吸引人才的侥幸心理,最后的结果一定是有情怀的人伤心离去。

以笔者所在的凤凰国际智库为例,我们除了向社会免费提供许多公共知识产品之外,主要收入依赖于为企业和政府提供产品服务和咨询服务。这为我们带来十分可观的收入,从而可以为研究人员提供比智库和高校甚至比许多企业都更为丰厚的薪酬福利。而某些个别智库收入则比凤凰更高。

当然,笔者说这些不是为了拉仇恨,而是想普及相关薪酬标准以供参考,如果智库不能提供与企业相匹配的薪资,那就没必要进入这个行业。毕竟,只要有颗中国心,去哪里都可以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来源: IPP评论,2018年07月06日)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